幻灯二

海口金椭都滨海花园房价(蓝绿色调的滨海椰城,海口)

对海南的印象源于小时候看到的一本旅游小册子的封底照片:那夕阳下椰树林立的海岛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初中时候上中国地理,那椰树林立的海岛再次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从此,身处北方城市的我就对琼州海峡那边的海岛,它的首府海口,充满了梦一样的期待。据说去那里必须先通过粤海铁路从广东湛江坐火车,然后再火车坐船:由海上的大船载着火车车厢过海!旅客坐在船上的火车里到达海口的“西环线”着陆。我对这种一次性同时搭载二种交通工具的旅行充满了兴趣。从此,脑海中一直有一种椰树和大海的最初幻想。

弹指一挥间,人生路上风雨兼程的我终于吉日启程,准备踏上儿时梦想的海岛。比起过去的火车轮渡,大陆的航班几个小时就可以飞跃琼州海峡,这实在是一个说走就走的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

然而一连几天的台风耽搁了航班。我只得在南宁等候复航。终于在改签了三次机票以后,抵达海口。

北风呼啸的冬日,来自北方的我身着御寒的羽绒服走出机舱。当抬眼望见机场外的椰林,立刻感到了时空交换产生的温度上的不适!走到机场行李传送带边取行李的时候,看见了几位身着短袖制服的工作人员,心里更是确信必须“入乡随俗”了。为了避免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出门被热晕的结果出现,我直奔机场换衣间换上一身“短打扮”,才如释重负地走出机场来到高铁站购票上车。

“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意为南渡江入海口处的一块浦滩之地。南渡江干流从海口市西南部东山镇流入境内,穿过中部,于北部汇入大海。海口的名称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琼州口等。建城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海口市北面临海,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海水清澈蔚蓝,有西秀海滩、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等十多个海滨风景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带季风气候哺育了四季常青的椰林绿树,为海口涂上了蓝绿相间的动人色彩。除了江、海、椰林,海口西部还有典型的火山地貌,万年前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熔岩台遗迹随处可见,成为世界性的地质公园。

然而相对于号称“上天入海”的三亚,海口的“海天盛宴”似乎有些相形见拙:如果仅仅是为了追寻湛蓝的大海,那么靠近内陆的海口,海口勉强蔚蓝的海水多少会令你失望;如果你想慢慢地体验海岛的生活节奏,气候温暖舒适的海口绝对是你的不二选择。这里不但交通便利,生活方便,物价也比较适中,更没有三亚那样毒辣的阳光,绝对是一处适宜居住的城市。

即使去三亚旅行,内行的旅游达人,也绝对不会从国内的任何一个城市直飞三亚,机票昂贵不说,还要中途转机浪费时间。海口机场紧紧挨着高铁站。直飞海口后换乘环岛高铁再出发,不但节省交通费用,而且方便快捷。因为每20分钟就有一班车次开往三亚方向。所以当天下午抵达海口之后,我先在海口找了一家酒店,在老街一带玩到晚上,第二天才开始三亚之旅,之后再回到海口,继续我的海岛之旅。

台风耽搁的旅程使我明白了“好事多磨”的含义,落脚海口之后更是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欣喜之感。坐在通往市区的高铁上,开始憧憬着未知的海南风光。透过车厢的窗户,远远望见海口街区的道路两边,整齐排列着少年时代梦想的椰子树;楼宇间到处是鲜花和绿叶;空气也特别的清新;道路干净整洁。刚刚穿越北方寒冷的冬日,眼前就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情景!处处的椰林,绵延的海滨,这就是海口给我的第一印象。

到酒店放下行李便打车奔向大同街道有名的骑楼小吃街。据说那里有很多抱罗粉、清补凉、反沙芋头、榴莲酥、椰子饭、木瓜雪蛤之类的美食,但是出租车司机带着我经过那里,指着黄色牌坊告诉我,这个骑楼美食街因为疫情原因已经暂时关闭。司机建议我去另一处骑楼老街看看。那里的骑楼不仅仅有小吃,还有别的好玩的地方。我这才明白,海口原来有二处骑楼街。

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骑楼建筑是典型的外廊式商住建筑物,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希腊,近代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后流传至东南亚地区。以后又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和交往的发展被带到大陆沿海及海口。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中国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即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

海口骑楼建筑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这里骑楼建筑的发展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当时在南洋谋生的华人商户闻讯回到海口,在投资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

从1849年开始,陆续有南洋华侨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了海口最早的骑楼。这些白色骑楼建筑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又有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南洋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阿拉伯建筑和装饰文化的影响,距今已有约170年历史。从那时起,整片的骑楼街区开始从四牌楼街区延伸开来。1930年代是海口骑楼发展的高峰。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出海闯南洋的海南商人在异乡打出了一片天地,这些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携带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叶落归根”。一栋栋带有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便在海口拔地而起,及至形成了海口规模庞大的欧亚混合的骑楼建筑群。

骑楼老街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比如一些外国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如邱氏祖屋、饶园等家族式连排骑楼。同南宁三街二巷新修的骑楼不同,海口的骑楼虽然看上去斑驳古旧,那些布满精致雕塑的洋派装饰仍然保留着巴洛克的味道;犹如过江之鲫的人群徜徉在蜿蜒喧嚣的街道里,摩肩接踵。老街上有很多茶室,老年人喜欢聚集在那里闲聊、娱乐。老街坊们也喜欢在街边的小店里与碰上的熟人寒暄、问候,家长里短。游客可以在随处可见的当地人光顾的小吃店里品尝最正宗的海南菜和广东菜。走在陈旧的老街里,你会在心中充满了一种海口市民的感觉,非常惬意、轻松。

海口的骑楼大都高二、三层,最高不过五层。骑楼一般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商住两用。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一层商铺多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供人通行,下雨天可用来行走晴天可遮阳。这是早年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商业建筑。这里同其它城市受保护的纯“参观”性质的老街不同,很多都是仍在使用的商业街。

从水巷口街进入老街,首先看到了一栋布满标语口号的骑楼建筑---海口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水巷口不长,多是一些小吃店。

我在那里的一家饭店吃了半只文昌鸡,出了饭店便以为骑楼老街只有这么长一段,后来才发现我的老街之行仅仅是刚刚揭开了序幕。因为老街的名字听起来似乎就只有一条街道,实际上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这些街区,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单是骑楼老街总长就达4.4公里,拥有大大小小的骑楼近200栋。其中又以中山路最多,约39座。时至今日,这些建筑上依然保留着当时的商号,一些建筑上精美的的砖雕、石雕现在看上去依然前卫潮流。

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这骑楼老街的核心区域也正是这样一条中山路。这条路最初叫环海坊,始建于1662年。当局在1924年对环海坊进行扩宽后改名中山路。中山路曾经是五金灯饰一条街,如今这里分布着众多的咖啡馆、画廊、工艺品店等,散发着浓浓小资与文艺气息。街上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中山路转角处有一座别具一格的橘红色骑楼,顶层上有“大亚酒店”字样。原来这就是建于20世纪初的大亚酒店!这里是当时富豪名流云集的地方。中山路上还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天后宫,迄今已有700年历史,是海南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修缮后的天后宫目前已经对外开放。据说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妈祖巡游。放眼望去,中山路上到处都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坐在骑楼的楼廊下喝着椰子、聊天,他们都在用一种如我一样的好奇眼神观打量着眼前的一切。阳光下的中山街在闲适的气氛中散发出些微不易觉察的慵懒的气息。

老街得胜沙路上还保留有一间“冼夫人庙”和当年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冼太夫人纪念馆是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和安定海南有卓越贡献的冼夫人而建。五层楼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建造。这栋建筑整个楼层都是用南洋运回的石料和名贵木材修建而成,气派不凡,为同时期海口的地标建筑。如今的得胜沙路依然充当着商业繁荣的角色,这里有海南较大的一个服装批发市场,当地人和外地人都喜欢在这里选购闲逛。

老街的新华南路上有一家带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直到现在还是用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这里还有全长550米的新华南电器一条街。从新华南路的广场路口至解放西路口。新华南路还有一些传统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博爱路则贯穿着海口的东、西门市场。东门为海鲜干货市场,西门则是古玩一条街,大大小小古玩摊档沿街而摆。街边还有许多销售家电、小商品、服装、鲜花、礼品之类的小店,洋溢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总之,这里的骑楼即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又升腾着市井的烟火味。它不像国内其它城市的老街那样,仅仅是一条专属于游客的“观光街道”。现在的老骑楼里依然居住着许多当地居民。如果你一大早来到老街,你会发现各种小吃部、水果店、小市场、肉店已经开门营业,居民们汲着拖鞋前来采购各种生活必需品。新旧不一的自行车,电动车挤满了小巷楼道,环卫车穿梭在各个骑楼间运送垃圾…任何时候你在一家饭馆或者凉茶店吃饭喝茶,总能看到有街坊邻居前来加入,他们在这里消费、聊天,使你感受到了鲜活的海口市井生活气息。

在老街的古玩铺子看到一串北方文玩市场稀缺的9*9椰蒂桶珠,据说只剩一串了。老板娘得知我喜欢收藏文玩,便爽快报价900元。我大喜过望,并没有按照网上流传的“对半砍价”的建议,只是试探着还价100元,付出800元将其收入囊中。她嘱咐我将桶珠收藏起来,好好珍稀。我非常高兴地道了谢。要知道,这种规格的椰蒂即使要价2000元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一个椰子只有一个椰蒂,一个椰蒂只能做成一个桶珠,而且有的椰子的蒂未必能做成一个桶珠,所以一串108棵的椰蒂,实际上可能会耗费掉一卡车的椰子。也许椰子在海南并不稀罕,但是由于人工成本的上升,很多厂家已经不愿意雇佣工人耗费时间去生产这样不起眼的小玩意,这才导致了椰蒂难求的市场现象。

然而开心的事情还没有结束。

刚刚走出古玩铺子,就有一个皮肤黑红的妇女上前推销三亚四日游。我询问了价钱,非常低廉,便有些心动。只是她要我加微信付200元定金。令我有些怀疑。200元事小,智商税可是要不得。我当场拒绝,把她当作街头钓鱼的骗子。然而她非常热情,声称是旅行社的编外工作人员,保证旅游品质。我便要考验她,虽然答应报出身份证号码以示诚意,但是坚持明天上旅游车再一起付全部费用。因为我不能信任一个街头邂逅的旅行社人员。

妇女理解了我的疑虑,不再坚持付定金,只是要了我的酒店地址,答应尽快让旅行社安排出行,要我等待电话。还嘱咐大约明天早上就能出发。晚上早点休息。我当时并没有把这样价廉物美的旅行项目当真,很快溜达到附近的钟楼去了。

海口钟楼就在儿童公园内。这个占地面积25平方米的新钟楼建于1987年,6层钢盘混泥土结构建筑,统高28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勾缝。上海555牌电子大钟设置在顶层,四边钟面均由直径2米的塑料块构成,时针长0.53米,分针长1米,30分报时一次,由扩音器从4个大喇叭播出电子音乐,音乐清晰、宏亮、悠扬。已经成为现代海口八景之一。

海口钟楼由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牵头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修建。钟楼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的海关大楼外观设计,选址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码头。1929年,这栋混合结构的大钟楼顺利完工,从此统一了海口港的时间。当时的钟楼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大钟设置在五楼,四面安装7块厚2公分的大理石,构成直径2米的钟面,钟时刻在大理石上,并嵌上铅牌涂以黑色,钟面针长0.96米,分钟长1.6米,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那时的大钟驱动装置就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吊砣从四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五楼,周而复始,虽然这样确保了较为准确的报时,但这种辘轳操作已不能适应其后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所以才有了1987年重新修建的新海口电子钟记时钟楼。

钟楼的一边就是海滨公园,远近都是排排椰树的景观大道。据说去年除夕到初十每天20:00-22:00,海口钟楼都会准时上演一场美轮美奂的灯光秀,通过钟楼广场上的声、光、电一体的情景式沉浸体验,来展示海口的海洋文化、南洋文化,以增加海口节日夜晚的年味氛围。我便期待着能有一个机会也来这里看这璀璨夺目的灯光秀。

如果单单是一座钟楼,这里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钟楼前后大道、小径的椰林,后面的滨海公园,加上钟楼前滨海大道上车水马龙构成的流动的都市盛宴一般的画面,才赋予了钟楼特殊的历史意义。因为对椰树和海滨的强烈印象,我选取了一个钟楼与椰树同框的角度,请一位当地市民为我拍摄了一些以这红色砖楼和椰林为背景的照片。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原来是旅行社转告明天三亚旅行的电话通知。所有的事项都如那位街头女子所说,旅行社约定明早六点半在酒店门口接我上车、缴费、签订旅行合同,预祝我的三亚之行顺利开心。这样的费用比我之前在家乡预定的旅费便宜了四分之三。这真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乘着好心情就想去海口的海滩看一看。

海口滨海大道上有二个相邻的著名海滩。一个是假日海滩,一个是西秀海滩。岸线绵长4.5公里的海口假日海滩作为海南岛最大的热带温泉滨海海岸虽然沙细水清,视野开阔,但是距海口市中心区10公里。西秀海滩虽然只有长约1.2公里的海岸线,但是因为距市中心只有6公里,就成为离海口最近、最大的海水浴场,也是游客到达海南后最早游览的海滩风景地。而且明天即将赴三亚旅行,选择距离更近的西秀海滩显然更适合我的旅行计划。于是赶紧在钟楼公交站坐上大巴沿着滨海大道去了西秀海滩。

从钟楼到海滩的距离并不长,车窗外大道边上一路所见都是绵延不绝的海岸线,蓝色的大海在高远的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出蔚蓝梦幻的色彩。大道上一排排高耸入云的椰子树,也如盛装的欢迎队伍,招呼我这远道而来的北方游客。公交车停站口便是西秀海滩。

眼前的海滩令我惊喜不已。挺拔秀丽的椰林下,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海水、沙滩。海风阵阵,涛声不断。公园里有显著的牌子标明这里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帆船帆板冬训基地、国际帆船帆板训练及比赛基地、国际游艇俱乐部的所在地。走进海滩的小径,处处都是树影婆娑的椰林景色。

椰林!海滩!远处就是无垠的蓝色大海!这就是西秀海滩!

在海水不太湛蓝的海口,西秀海滩算得上是海景比较宜人的海滨胜地。虽然这里的沙滩没有临近的假日海滩或者三亚的海棠湾、博鳌玉带滩那样蜚声中外,但是因为这里是航海运动基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常常慕名来此训练比赛,海面上时常点缀有冲浪的帆板,天空中也总是升腾起五彩缤纷的滑翔伞,为海滩凭添了生动的旋律,帆影点点的西秀海滩因此被市民评为“海口八景”之一,他们觉得这里不同于单纯的海滨浴场,这里“上天入海”的运动场景才是浩瀚大海的神韵所在。

我来到的时候,正是下午四点多钟。阳光虽然火热,但是绝对没有攻略上说的三亚那样的“毒辣”。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海南的大海!

一望无际的海域在晴朗的天空下呈现出那种令人陶醉的梦幻蓝色。这里的海水同厦门那种蓝绿色比起来,是那种淡淡的蓝色,据说三亚的海水则是湛蓝色的。因为明天才能去三亚,所以眼前的大海便满足了我对蓝色大海的一切想象。

我走下滨海大道台阶来到平缓的海滩。这时的沙滩上除了一些在海边自拍、上传抖音的中年妇女,还有很多人带着孩子玩堆沙游戏的年轻夫妇。一些教练员正在海边的帆船边手把手辅导那些男女少年驾驶帆船,这些孩子先是独自攀上帆船站立,而后便随着巨大的波涛上下颠簸着向大海深处扬帆起航。

相对于我脑海中海滨沙滩“人山人海”的镜头,这个海滩人流比较“适中”。走近沙滩,可以看到清澈的海水。蔚蓝的天空上掠过片片洁白的云朵,这蓝天同近处蓝色的海水在远处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分不清那里是海水那里是蓝天。

此刻的我脱去鞋子,光着脚丫立在沙滩上,享受着穿过椰林的阵阵凉爽的海风。阳光照耀着近处的海水,如金色的星光闪耀在巨大的蓝宝石之上。远观大海上追风逐浪的点点帆影,身处潮起潮落的海滩,一种天高云淡一身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

吹着凉爽的海风,赤脚走在细密、柔软、平坦的沙滩上,脚板踩在柔软细沙上的感觉异常美妙。听着海涛阵阵,不觉迈起双脚向海水的浅处走去。这时的浪花啪啪地升腾、冲击、拍打着你的双腿,我忽然像小孩子一般又喜又惊地跳跃着逃离了海滩。

回到海滩边的台阶上,一边打理着脚上的沙粒,一边观望着海面上逐浪起伏的帆船。此刻的我仰望蓝天,近望沙滩,海风拂面,海涛悦耳,沙滩上追逐嬉闹的人群更是为沙滩平添了一种画如景致,人入画中的生动意境。一切都是是那么轻松惬意、那么令人心旷神怡。内心也随着空阔的大海归于平淡、平静,仿佛这么静静地独坐海边,就可以守住一个人的天荒地老,就可以轻易地拥有眼前的大海、蓝天、阳光、沙滩、海风。

渐渐地太阳落山了。桔红色的夕阳洒满了清澈蔚蓝的海面,平缓洁净的海滩上游人逐渐稀少,独剩下不知疲倦的海浪轻拍着岸边的礁石。这一位游客在身边拿出一碗清补凉慢慢地吃起来,令我想起了老街的美食,于是便起身迎着海风往大道走去,在那里坐上公交车回到骑楼老街的水巷口。在那里寻到了一家辣汤饭铺,美美地享用后再带上一只牛奶金椰回到酒店休息去了。

第二天在酒店门口上了旅行社的大巴,开始了三亚四天三晚的“上天入海”之行。一路上风尘仆仆倒也是心旷神怡。直到第五天回到海口,才重新接上了我的海口之行。

回到海口的第一天旅行是从海南博物馆开始的。

同我所有的出行一样,到当地的博物馆总是安排在一天旅行的首站。而且是一大早。这样就能在九点钟开馆的时候早早进入参观,省下时间去进行其它的旅行安排。

海南博物馆的建筑突出浮游之岛的概念。三条简洁的矩形形体平行展开,漂浮于水池之中。地上三层。

相对于我国许多博物馆中原文化主导的珍品云集盛况,完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展品一般相对较少。而且基于海南岛孤悬南海,距离中原最远,受中原文化影响年代最晚的实际,除了被朝廷驱逐贬官,极少有权势之家前来,这里的经济文化自然难说昌盛。加之地处热带,文物保存不易;海南建省较晚,待到博物馆建成,也没什么像样的藏品。相对于博物馆里的三件“镇馆之宝”如唐三彩马、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宋代景德镇青白釉花口凤首壶这几件国家赠送的文物。我还是倾心于那几件与海南文化相关或者在海南本土出土的的特色文物。

这几件文物中就有一件西沙群岛海域出水的福建松溪窑刻划花碗。这个口径25.8厘米的松溪窑碗是宋代文物,足径约7.2厘米,高9.4厘米。撇口,圆唇,深腹,矮圈足。釉色青中泛黄,内、外壁刻划有荷花纹,图案简约,线条流畅。在缺少制瓷工艺的海南,这多少还是有些地域关联的文物。还有一件东方市罗带乡十所村出土的唐代青黄釉褐彩双联罐也算是“地方特色”了。这件双联罐表口微侈,卷圆唇,束项,圆肩,深腹,腹部双联,两罐肩腹交接处饰环耳,平底。其通体施青黄釉,釉下绘褐彩花卉,器形独特,装饰手法古朴清新。应该是外来传入的器皿。

还有一件出土于海口市金牛岭公园、高17.5—22.5厘米的明代侍女俑,因为系明代陶贵家族墓地出土,大约为本土制作,颇有文物价值。当时出土了8件陶俑,均为泥质陶,由头、身和底座组成,这组人物陶俑为8个手持不同物品的侍女,她们面容生动,发绘黑彩,面施铅粉,上身着左衽或右衽短袄,长裙及地,立于抹角方座之上。大约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的几个贴身丫鬟。

这些海南本土文物中还有一件是清代张越崧款印章。张为清代海南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也是文化落后的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其人曾官至湖北布政使。因为政绩突出,前后4次受到皇帝召见,后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主持编纂了《琼州府志》。擅长书画的张越崧也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濬、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这样一位海南籍贯文化大家的印章,自然也是极有文物价值的。

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那副充满海南风情的《琼黎风俗图》,这也是最能够体现中央统治与海南少数民族关系的古籍文物。

《琼黎风俗图》全名为《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是一件国家二级文物。该图为一尺见方册页,内有海南黎人生活图十五幅,图册以工笔重彩绘制,并附有解说文字。博物馆的展柜中只展示了其中七幅。据称,图册早期为民国某将领所有,后来为海南博物馆获取,成为海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博物馆如今将其制作为动画短片,使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海南的少数民族风情。虽然社会上对画册是否为明代真迹存在争议,但即使其真的是清代中晚期作品,也不妨碍它表现的海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历史价值。

除了以上几件文物,博物馆还常年开设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黄花梨和沉香专展。其它关于琼戏、琼菜、南海贝雕、椰雕的展出也成为博物馆最有特色的部分。

因为在博物馆没有耽搁太久,便有充足的时间到琼台师范学院所在的琼台书院去追寻著名戏剧《搜书院》的发生地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坐落在府城镇文庄路丁字街,坐南朝北。由广东分巡雷琼道焦映汉于清康熙年间的1705年创办。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据说建书院是为了纪念“琼州第一才子”、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建。由于丘濬号琼台,人称琼台先生,书院由此得名。该书院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常设执教并主持院政的掌教共11人,由道台从当地德高望重的进士或举人中聘任。1951年书院被命名为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建省后改名为海南琼台师范学校。2016年升格为琼台师范学院,也是海南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砖木结构的琼台书院创建之初,仅一亭二院,后经几次扩建,遂成为斋舍齐全,藏书颇多的大型书院。其中建于乾隆十八年的奎星楼是琼台书院主体建筑。

现在的奎星楼是一九五九年全面修缮后的建筑。绿瓦、红廊、白墙,基本上保留了清代原貌。整栋楼为瓦木结构,共二层。二楼上正面有走廊,中梁正中悬挂一匾,上书"进士"二字,字大如斗。楼顶为浅绿琉璃瓦,木梁飞檐,雕刻着龙头、花木与走兽。一楼大厅朱红圆柱,铺磁砖地板。厅内摆设着八仙桌,古式坐椅。厅内墙壁上挂着清代书院掌教谢宝的手迹、书简复印件:树老花偏嫩,春融枝叶茂。客窗幽静处,明月与绸缪。

作为科举时代琼州读书人学习的最高学府,清代琼籍进士,举人入第前多数在此攻读研修。奎星楼碑文中有曾有明确记载:书院创建后最多一次有四人登科,而之前尚无一人。

于我来说,闻名中外的琼台书院就是粤剧《搜书院》的发生地,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搜书院》说的是清雍正年间,书院掌教谢宝不畏强权,严词拒绝镇台乱搜书院,机智放走侍女和书生的故事。后人将机智勇敢的谢宝与张日胶、翠莲的爱情故事编成戏剧,成为海内外广受欢迎的保留剧目。也使琼台书院从此声名远播。

出了琼台书院便在街上叫了一辆电瓶车。车主只要五元就将我送到了海府路上的五公祠大门前。

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系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琼的李德裕(唐朝宰相)、李纲和赵鼎(均为宋朝宰相)、李光和胡铨(均为宋朝的大学士)五位历史名臣的祠堂。李德裕曾任文宗、武宗二朝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这5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海南发展做出不少贡献。而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明、清以来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通称为“五公祠”。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胜”之誉。

五公祠为这组古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其楼阁为歇山顶建筑,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楼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高约12米,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回廊,可凭栏眺望。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五公祠建筑风格带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兼具南洋建筑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楼正前方及两侧,立有栩栩如生的五位名臣石刻雕像。祠内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

五公祠右侧是学圃堂,乃清代浙江名士郭晚香来琼讲学旧址,现陈列汉代以来铜钟、铜鼓等古文物。学圃堂再右是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之处,今陈列历代书画。两厢房均为素瓦红木建筑,典型明清风格。庭园内花木葱茏,清幽肃穆。现在的学圃堂和五公精舍陈列有明代禁钟、黎族古代铜鼓、宣德炉等。

五公祠左侧是观稼堂,观稼指观赏“粟井浮金”、“金穗千亩”景色,堂取此名为纪念苏东坡指凿井泉。

看见了观稼堂,我便开始寻找我心目中的大文豪苏东坡的纪念堂------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五公祠左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1617年,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原为金粟庵,系后人为纪念被贬谪来琼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而建。1898年曾进行了修缮。现在的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的诗句“南溟奇甸”横匾。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及其子苏过的牌位。

我认真地对着东坡先生的牌位鞠躬致意。因为东坡先生不但文冠北宋,更是多才多艺,宦海浮沉却潇洒豪迈,困境中不失幽默风趣,为历代文人之罕见楷模。我仔细观看了祠内30多块苏东坡诗词碑刻,这些碑刻的诗句仿佛先生挥洒自如的生活写照。我想象着先生如果有写实的画像留存,一定是位玉树临风、羽扇纶巾的仙风道骨的音容笑貌。

出了苏公祠,又浏览了祠前的碑坊、拱桥、荷池、风亭,走进了苏公祠东占地约十亩的琼园。绿树掩映的花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等名胜,使人想起千年前东坡先生来到海口时的艰难经历,更使我对这位一生刚直不阿、淡泊名利的一代文宗生出了由衷的敬仰。

因为刚从桂林旅游回来不久,我便想着对五公祠内的两伏波祠同伏波山的景致做些比较。原来这里同充满传说的还珠洞和试剑石那样的山水风光不同。两伏波祠是为纪念西汉前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后伏波将军马援征讨叛乱,平定海疆而建的祠堂建筑,也是海南较早的人文古迹之一。二位伏波将军先后将海南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建立祠堂就是为了表彰他们安邦定国的业绩。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明万历间的琼州副使戴熹又在府城西边的教场演武亭建“汉二伏波祠”。该祠后来被毁,清光绪年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

因为想着还要赶往万绿园,便匆匆看了苏东坡借寓金粟庵期间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的二弘泉水,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眼前的这二眼泉水如今依然水源旺盛,甘甜清澈,水面不时浮冒出如粟米般的小泡,令人感慨东坡先生不但文采飞扬,就连选址掘井的眼力都是如此不同凡响。

中午回到钟楼老街吃过加积鸭后,便搭上公交车前往万绿园。一路上都是连绵不绝的椰林、海滨风光。原来这一带将万绿园、西秀海滩、世纪公园连成一片的滨海地带都被称作海口湾畅通工程,是海口的滨海风光带,有“海口外滩”之称。

总面积1070亩的万绿园位于滨海大道中段,园林景观类似厦门万石植物园,但不同于万石园凭门票进入的封闭式园林。万绿园作为海口最大的完全开放的免费公园,也是游人和海口市民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的好去处。万绿园不仅免费,而且交通非常便利,很多公交车都到达,如6路,40路,57路等等。

万绿园作为一处海边城市绿地,分为大门区、广场区、内湖区、儿童游乐区、草坪区、竹林区、音乐瀑布、热带观赏植物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16个小桥流水、假山名石,曲径亭榭连续有致的仙境般的景区。园中栽种了近万棵以椰树为主的数十种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如榕树、虎皮兰、芦荟等等,园内空间广阔,有宽敞的草地、有塑胶跑道、还有很多种类的健身器材。全年绿意盎然的椰树、花果植物显示出热带海滨生态园林风景,四季、处处绿色的公园自然被称作“万绿园”。

万绿园里的九孔桥,让我想起了北京颐和园内的白色玉带桥。园内缥缈的海景衬着满目婀娜的椰林,仿佛置身传说中南海仙境的洞天福地。公园北面就是大海,走在凉爽宜人的海滨路边,随处可见当地市民跑步、健身、骑自行车、放风筝的悠然身影,由此真正感受到了海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走到万绿园尽头的椰林听涛,看那洁白的云朵如硕大无瑕的宝玉镶嵌在蓝宝石般的天空。滨海大道边林立的楼群错落出万绿园丰富的层次感。远处大海勾勒出万绿园妩媚的腰线,而海上行驶、穿梭的巨轮又如帆影点点,像是天上的星辰…站在蓝色海岸边树影婆娑的椰林下,远眺凌空飞架的世纪大桥,想象着大桥那流畅的线条宛如一条通向大海的利箭,预示着这座海滨城市蓄势待发的未来。

此刻的我有些陶醉,清新的海风拂去了这些日子劳碌奔波的风尘,满眼的绿意令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哗纷争,这里显然就是心灵的一处自在惬意的净土。

听一位散步的市民说,海口旅游局曾经举办过很多梦幻灯光秀。除了去年春节钟楼、五公祠的灯光展,万绿园也在去年中秋、国庆期间搞了一次迎双节幻光游园会。据说当时的万绿园就是一片奇幻光影的灯海,幻光游园会当时持续至10月15日,大约有半个月的时间。这令我羡慕不已。

傍晚回到大同路一家琼菜馆吃了海南鸡饭,带了一碗当地叫做“鸡屎藤”的甜品回酒店早早休息,预备第二天一早去海口市区15公里外的石山镇上的火山地质公园。

第三天早上是阴天。虽然坐游1可以方便快捷地直达景区,但是发车时间不太确定,我只好另想办法。

一大早吃了一碗海南腌粉之后便乘坐普通公交车到了秀英小街海坡市场,预备从那里乘坐秀英到石山镇的中巴车。然而到了地方才知道这些中巴车线路已经停开。这时候下起了小雨,只好打出租车来到了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的海口园区。

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大陆南端的琼州海峡两翼,由海南岛海口园区和广东湛江园区组成,属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其中的海口火山群地质公园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据地质学家考证,琼北火山喷发于新生代早第三纪,最后一次喷发是距今约1万3千年前的第四纪全新世。历经万年沧海桑田变迁,这里还保存有30多条神奇的熔岩隧道,40余座环杯锥状火山口地貌遗址,其中马鞍岭火山口海拔222.8米,乃琼北最高峰。

现在开放的海口火山群地质公园,是一个以火山喷发后的地质遗迹为主要参观游览对象的风景区。整个地质公园就是依据一个火山口而建,其实就是一个死火山公园。园区虽然不大,但火山留存遗迹与密布热带森林植物景观丰富,搭配出一处天然氧吧一样的科研性的园林景观,非常值得一探。

我在绵绵小雨中进入公园。

整个火山公园的地质遗迹主体为40座火山构成的第四纪火山群。这里的火山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玄武质火山喷发的各类火山:既有岩浆喷发而成的碎屑锥、熔岩锥、混合锥,又有岩浆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玛珥火山。这里还有很多具有棱状结构的巨型石头的石头,它们都是万年前火山岩浆喷发后的火山灰形成的熔岩石。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天然形成的石头比人工打造的更为工整。阳光透过公园繁茂的热带植物的枝叶撒在这些巨石之上,显示出斑斓的金色的亮点。随风摇荡的绿树枝叶,又将这些静默万年的灰黑色的火山岩石赋予了新的生命。

公园的旅游线路,大体就是从入口处进来再沿着当初岩浆喷发后流淌的路径逐渐向上攀登火山口制高点。

在去火山口的沿途上会看到一些大块的玄武岩岩浆。景区发挥想象力把他们设计为金蟾蜍等各种造型,算是很有创意的设计。沿着翠趣园栈道继续前行,可以看到栈道边公园外围一些当年火山爆发时熔岩流过的遗迹。这些经过岁月积淀的火山熔岩看上去就像是一条已经干枯见底的凹凸不平、带着各种纹路的黑色河床。公园里还有一些熔岩隧道,最长的达到2000余米,其内部形态与景观丰富、奇妙,为国内外所罕见。景区内有一处火山石器文化园,展示了2000多年前火山地区村落用玄武岩所建的古村落、石屋、石塔和各种生产、生活器具,记载了早期人类的火山文化脉络。

整个公园的道路都是熔岩铺成的。据说熔岩的渗透力特别强,雨水从地面渗透到地下,于是就形成矿泉水。地质公园的每个角落看上去更像一个森林公园。公园的道路两边参天的古树挂满了层层叠叠的粗大藤蔓,它们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地磨合、交织,生成了一片天然的绿色回廊。如果公园里仅仅是这些早已“死亡”的火山留下的凝固的熔岩,这里一定是一种包含着死寂气氛的地带,但是当园区的火山锥、火山口及玄武岩台地上满布着1200多种热带雨林为代表生态群落植物,随处可见的椰树、棕榈、榕树,还有一些橘色野菠萝树、菠萝蜜,仙人掌之类的热带植物与之融为一体,树枝间时不时跳出大方可亲的小松鼠,这多少使这片上万年前的“古董们”具备了鲜活的生气。传说黑熔岩能够让这里的植被更加茂盛。这里不但植物茂密,还盛产荔枝等热带水果,周围的林间也全是菠萝蜜独特的香味,置身其间自然也是野趣横生。

顺着火山石器文化园火山神庙处登上一处199层台阶的坡地,继续沿山路先爬到半山腰,有一个指示牌非常醒目地挂在通往下方台阶处的路口:下面的深坑就是景区最重要的景点------风炉岭火山口。要参观这个火山口,就必须踏着那旋梯一般的石阶一步一步地下到一个深谷一样的火山口之内,才能近距离观看到当年火山爆发留下的各种形态熔流的洞口形态。

下到风炉岭火山口的路径建在熔岩流旁的石梯上,一阶阶通到火山口的洞底,可以顺着石梯一直走到下面的风炉岭火山口遗迹。这个路径有两条。游客一般都是从右手边一路向下到达风炉岭火山口,参观完之后再从左手边的山道上来返回远处。长长的石梯比较陡,下雨后更湿滑。如果你带着在意大利参观庞贝古城那样的心情去深谷中探究,那么你的行程将是兴趣盎然的。如果你没有发挥超前的想象,那么你冒着细雨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到那样的火山口,你一定会说,原来就是个长满热带树藤的岩洞而已!

在未到达火山地质公园之前,我曾经对于火山感到一种带着恐惧的好奇。印象中的火山口都是寸草不生、岩浆涌动、随时等待喷发的状态!而这次脚踩着岩浆流下到洞底,如此近距离站在了火山口上,却没有带来多少震撼与惊讶!原来闻名于世的火山口看上去就像一个山头中间塌陷下去的一个大坑!站在这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口遗迹前,遥想当年来自地球深部最的炙热岩浆,从这里咆哮喷发,带着无穷的能量势不可挡地摧毁了一切,那是多么震撼惊心的场景!

火山喷发上升过程中的炽热岩浆最终在冰冷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下变成了蒸汽岩浆!斗转星移万年,这爆发的产物变成了脚下这最凹之处!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地质变迁啊!如今,这洞底和火山坑里都长满了不知名的树丛藤蔓,除了热带的树林还多了许多蕨类植物,满眼的郁郁葱葱,像热带雨林的一角。抬头向上望见宛如悬崖边垂下的条条绿色树藤,居然有种莫名的苍凉感。这同旅途中所见的“别有洞天”还是有所区别的。

可以想象在这处当年火山喷发后遗存的风炉岭塌陷洞口,就算是阳光充足的正午,如此茂盛的植物也会将这里遮蔽成“暗无天日”,犹如浓荫蔽日的深山老林一样。赶上了今天这样的阴雨天气,潮湿的岩洞四周更是雾气腾腾。这个景点保持了天然火山口的原始地貌,周围全是玄武岩。对照了洞口的照片,原来的洞口是可以进入探究的。虽然这个塌陷口的火山熔岩遗迹丰富,但是现在的洞口完全被公园管理部门封上了。这大概是为了游客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我只好按着火山口洞口的指示牌,用手触摸了一下其中一个曾经涌出熔岩的扁圆形的小洞口,以了却我对于火山喷发的不着边际的空想。

从火山口溶洞口沿着盘山小道重新走到来时的半山腰,这时候天气突然放晴,蓝天白云开始浮现。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海口天气特点吧。从半山腰继续往上就是马鞍岭观景台。

马鞍岭本来就不算高,到山顶的距离当然算不上太远,登山的路径也比较舒缓,只是最后一段台阶稍微陡一些而已,所以很轻松地便走到了观景台,就是海口的制高点-----海拔222.8米的马鞍岭火山口顶端,琼北最高峰。

站在最高处的观景台,理论上可以俯瞰到其中一座凹陷的火山口。然而同印象中黑漆漆的火山口不同,这个火山口早已被茂密繁盛的绿色树木遮掩得密密麻麻,宛如一处伪装起来的战时地下掩体,当然就完全看不到底的火山口。除非操纵航拍无人机传回图片!

往远处还可以看到两个并列的孪生玛珥火山口。这里同样被茂盛的热带植被覆盖起来,像是穿上了一层绿色的外罩。据说站在马鞍岭制高点还能远望到海南与广东之间相隔的琼州海峡。其实这只是以讹传讹的“粘贴复制”一样的攻略罢了。视力尚佳的我尽管极目远望,甚至摆弄了观景台上的望远镜,也只能看到海口的部分市容!当然,如果拿上一个高倍的望远镜,或许能看到海口湾的景色,至于看到整个海峡,肯定是有些宣传或者夸张的成分了。

虽然如此,登高远望、一览无余的感觉毕竟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从山顶远眺俯瞰,脚下的海口市容连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是那样的大气磅礴,仿佛一幕宽银幕的海滨城市宣传大片!我仿佛看到了排排摇曳的椰林,听见了海口湾畔的轰鸣的浪涛。山顶清凉的微风夹杂了山下海面上的雾气,扑在脸上有一丝咸咸的味道,这些心旷神怡的感觉登时将心情愉悦成了一片欢快的海洋。

在山顶的时候是一种“人迹罕至”的景象。我独立在偌大的海口制高点,甚至找不到可以为我拍照留念的人影!可巧上来了二位母子一般的山东游客。我请他们帮忙照了几张以马鞍岭火山口制高点为背景的照片后,顺着山顶围着山下的火山口建造的环形栈道绕了一圈后从另一条路下山。途中经过一个科普馆,里面有介绍火山知识的小电影,我便进去找了位置坐下来,认真观看了这个短片,里面就讲解了玄武质火山的成因、类型。这里还有一些用于展示的火山岩石标本,以便游客能够近距离观察岩浆喷发而成的碎屑锥、熔岩锥、混合锥等等。

从科普馆看看时间还早,便寻找一些遗漏的景点。这样便逛到了仙人洞那里。这处洞穴的上段因洞顶多处塌陷而分成为数十段熔岩隧洞,这些隧洞有的如相互交织的蜘蛛网;有的像迷宫般的古堡;有的又像开阔的地铁通道。阳光透过隧洞塌陷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天窗照进洞中,阴暗的隧洞景便焕发出光明的一片,使隧洞成为充满壮观和神秘的气息。

出洞的时候又遇上了刚才在山顶为我照相的山东母子,于是再次请他们为我拍了一些仙人洞前的照片,这样我们边走边聊,得知这对母子其一是海南大学的学生,母亲专门从山东过来看孩子。

不是很大的公园一个半小时逛完了。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显示刚刚十一点半,我想起了旅游攻略上关于附近雍羊火锅的描述,便邀请这母子同我一起来到公园路口的一家农家乐就餐。这里的饭菜价格适中,点了二斤当地圈养的黑山羊肉,外加秘炒火山野菜、火山木瓜炒银牙,每人一碗米饭,统共200多元。美中不足的是,三个人光顾着聊天,锅里的羊肉煮的太久,有点老了,失去了羊肉的香嫩。

午饭后我提议看看世纪大桥和白沙门公园。大学生说回去的路上就可以看到世纪大桥。至于白沙门公园,就在他们大学附近。那里有海滨,可以捡拾各种各样的贝壳。

这是一段不算短的路途。好在我们三位一路上聊得开心,时间便感觉过得飞快。

“看,前面就是世纪大桥。我们经常从电梯上到桥上观景呢!”大学生告诉我。

只见一座宛如长剑一般的平直大桥扑面而来。长长的桥面似乎绵延不绝。坐在车中宛如置身电玩城电子驾驶的游戏中。窗外的风景呼啸而过。

全长2683.585米的海口世纪大桥位于海口市龙昆北路北延长线上跨越海甸河的入海处,是海口市内最大的跨海大桥。主桥主桥长636.60米,主跨340米,为双塔双索面三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斜拉桥。呈钻石形的主塔高约100米,双主塔通过176根斜拉索承载桥面。主桥桥面宽约30米,两侧设有人行道,桥面为双向六车道。主桥下可通行3000吨级的轮船。据说经常有当地人到这里来飞无人机制作小视频打卡宣传。

大学生介绍说,这座连接海口城区和海甸岛的大桥虽然主跨造型都在当地数一数二,但夜晚的灯光比武汉的长江二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差了很远。更不用说同成都那个网红桥------九眼桥相比。成都的九眼桥边就是是灯火辉煌酒吧一条街,而世纪大桥在晚上,除了附近的大学生偶尔从人行道一侧上桥观赏,基本上不会有游客或者有市民专门驱车前来观景的。

出租车将我们一行送到白沙门公园后门。

白沙门公园是一处位于海口市北端海边的海滩。这里是海甸岛北部,北临琼州海峡,相当于海南岛最北端那里。这个公园不但同沙滩结合成一体,而且有大片的草地、湖水,排排椰林,海风阵阵,还有田园生态特色的湿地景区。湿地有完整的水系,水中有小沙洲,别具特色的木桥连接路段。这是该公园有别与海口其他公园最具特色的地方。

白沙门据说是海口市的起源地。因为“白沙”原系海滨一片洁白沙滩而得名,古称“白沙津”。宋代曾在此设渡口,称“海口浦”。如今这里的古迹难寻,多的就是一些历史传说罢了。现在这占地60公顷公园已经被开发成一个开放性的海滨休闲休闲公园,里面虽然有一些诸如被称为“海口年轮”的小摩天轮、称为“欢乐海洋”的儿童游乐场,解放海南岛渡海英雄纪念碑,还有夕畔海岸、城市驿站、星月广场、特色商品街之类的小景点,感觉还是人工痕迹太多,而且设施略显陈旧,商业化氛围太浓。公园里那条长长的小吃街上,有很多海南特色的美食。不远就是海南唯一的211大学------海南大学。

白沙门公园对于喜欢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的我来说,吸引力自然有些勉强。当然,那些在白沙门公园椰树下、海风中喝老爸茶、散步健身、欣赏琼剧表演的海口市民,倒也不失为海口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喝茶、听戏这样的老海口人,来这里锻炼的周边居民倒不一定是海口本地的居民。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从北方“漂”来过冬的“候鸟”一族。这已经成为海南岛一些城市的人文新景观。

大学生告诉我,如果是当地市民,每天来这里健身、放风筝、租烧烤、野餐、聊天、划船、看日出日落、沿着海岸走走、踩踩海水,倒也是惬意自在,如果仅仅是我这样短暂停留的游客,肯定会因为这里缺少特色而感到失望。因为园区里的各类设施都很陈旧,至于景色,每一个城市肯定也有。

倒是公园北边的沙滩,充满了原生态的海滨风光,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他们虽然都认为单纯论景致,这里要比万绿园逊色不少。但他们都知道这个滨海公园的最北端与大陆隔琼州海峡相望,所以都集中到海滨来体验远望海峡的感觉。

我同那对山东母子那天在海滨捡拾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贝壳,看到了很多粘满小花螺的岩石块。有些花螺还是活体。这些岩石看上去就像是一块块化石的标本。虽然是秋季,海滨的风浪仍然很大。一个海浪打过来,就把我们的裤脚打湿了。我们看着潮起潮落,那位母亲说,这里有些像她的家乡山东日照。接着她又说起日照赶海的情景。邀请我在方便的时候到她的家乡旅游观光。

那天的天气极好,可以望见对面的琼州海峡,大学生说,琼州海峡只有20公里,他们学校的学生经常到这里来拍摄录像,长焦好像可以拍到对岸的楼。如此说来,这里虽然不是海口制高点,至少在远眺海峡这方面,远胜于上午的火山口公园了。

我们后来从沙滩绕到了公园的正门告别,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是下午二点半钟,大学生建议我去冯小刚电影公社看看。他说自己上个月刚和同学一起去那里制作了一个30分钟的小视频作为学校网站的一个专题使用,收到了上万的点击率。

我正在寻思下午的时间安排,听了这个建议便打车前往。

冯小刚电影公社位于海口市龙华区,是一处以民国文化为背景的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景观。主要景点有1942街、老北京街和南洋街;冯氏贺岁电影园林景观区、教堂广场区和大型摄影棚拍摄区和1条影人星光大道。平均一个街区的售票价格为88元,任意二个景区组成的联票是151元。如果在景区内的酒店住宿,则可以免去门票!这样当然划算,还可以欣赏公社内的夜景,但是因为明天要在我住的酒店附近吃早茶,所以不可能在这里住下。门票钱看来是省不下来的。

刚入景区是一条长长的“影人星光大道”,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通过人工切割、雕刻、打磨,制作成1.2米高的“盖茨比比风格的基座 ,上面集合了80多位大腕明星的手印及签名。粉红色的仿真桃花穿插在由几何图案、简洁线条和豪华材质制作的基座间,充满了摩登、贵族气息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对于我这样对追星不太感兴趣的游客,自然产生不了迫不及待与之合照的意愿,所以只是匆匆一瞥而过。

星光大道的尽头就是电影公社的大门口。据说老北京街还在修,现在开放的就是两街一院:1942街、南洋街、芳华小院。大门往左是1942街,往右则是南洋街景区。这里的建筑风格很古朴,如果有小资情调,来这里闲逛拍拍复古风格的照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942街和南洋街的游客不是很多,不知道是不是淡季或者疫情的原因。

南洋街位于冯小刚电影公社中部。南洋街入口处的大门原型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馆,整个街区主要以民国时期珠江流域、特别是海口当地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为蓝本。这个街区约有70幢仿古建筑,历史还原度都很高,特别是那些钟楼、码头、洋房、百货公司、洋行、牌坊、教堂、小桥、黄包车、马车、街头艺人制作的五颜六色的风车、留声机唱片等极富时代感,蕴含着独特的人文情怀。坐在洋马车上惬意轻松地徜徉在街区:富有岭南传统民居特色的西关大屋似曾相识;百年老字号富南茶居、庆和楼银楼古香古色;六国饭店、新礼查饭店容颜依旧;复古气息的老式广告牌琳琅满目;十里洋场的繁荣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南洋街所有街巷建筑物的门窗都显示出老旧、褪色的模样,就连牌坊上的字体也是繁体字的,街上那些圆形木头柱子更是细致地体现出南洋华人居住区中外杂处的独特风情。走在这里便想起了那些终身难忘的老电影中的场景,一股浓浓的怀旧情怀长时间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1942街区位于电影公社中西部,是以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出现的重庆街道场景为蓝本而建造的。道路两旁是民国的文化馆。这里的民国风情建筑不仅仅取材于重庆一个城市,而是掺杂融汇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典型的建筑式样展现的一组街道和建筑相互烘托的街区景观。

这里大约有91栋古朴秀美的“老建筑”。其中20多栋建筑完全按照老照片的外貌结构一一复原而来,包括曾做为蒋介石官邸的尧庐、西山钟楼、重庆国泰戏院、上海融光大戏院、新华书店等。这些建筑不但在复古结构上非常“神似”:墙砖上甚至覆盖着苔藓和藤条!就连内部的装潢都很有特色。砖石铺砌的地面、汉白玉材质的栏杆,西洋风格的旋转楼梯、建筑上的匾额…尤其是牌匾上的一些民族风格的图案…这些元素与街巷黑色的路灯、巨大的经典老电影海报搭配起来,加上街上那些时不时出现的穿着旗袍拍照的游客,将这里“调配”出一种原汁原味的民国味道。这里还有百年光影电影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固定式和移动式各种电影放映机,令老一辈游客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观众们席地而坐看露天电影的如烟往事。

芳华小院位于1942景区内侧。作为冯小刚电影《芳华》的主要取景地,芳华小院儿不算太大,整体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陈旧的小楼加上墙上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口号,使这处小院的历史还原度极高,极有年代感。小院里有很多游客正租了那个年代的黄绿色军装拍照留念。小院右手方向是电影里文工团的练功房,左边则是芳华小筑,是电影里文工团宿舍。再往前走有个道具间,里面摆放着与电影《芳华》相关的各种道具。小院的各个角落都洋溢出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和记忆,也随处可以找到电影中的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

现在的年代相对于那段“十年动乱”也算过去了半个世纪,将那个时期的特色建筑保留下来留给后人,应该也是一项文物保护的范畴。可惜在如今到处拆迁搞房地产开发的形势下,带有“文化大革命”印记的老房子已经日渐消逝,这应该是对历史的漠视,后人将无以从实景中感受和反思那段曾经发生的历史。所以冯小刚电影公社并不仅仅是一片仿古建筑景观,而是在运用电影完成了还原历史的使命之后,再一次用这片景区很好地完成了复刻老建筑的使命。因此这个“电影公社”自然就能够满足游客心中所有对文艺电影或者怀旧建筑物的幻想,这就是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存在的超越商业范畴的文化现实意义。

傍晚找到了丁村万人海鲜广场,吃了一顿和乐蟹和海口当季海鲜,便回到酒店休息。

因为有第四天下午的飞机,在老街嗦粉的时候便想着怎么样打发上午的一点时间。邻桌的一位小姐姐推荐我去海口湾。我回说已经去过万绿园和西秀海滩,她建议我去秀英客运码头坐船来回观光,这样从码头回来正好吃午饭后去机场,时间上也不会太紧张。因为海口湾已经成为海口近来最热闹的网红聚集地。坐在船上可以远观欣赏海口的世纪大桥海口、万绿园、海甸岛、南渡江入海的支流——海甸河,还有滨海大道一线的摩天大楼。

于是从骑楼老街来到钟楼的公交站乘车来到了海口港(秀英港)客运站码头。我在这里搭乘“海口湾1号”游船开始海口湾的观光。这种游船长约50米。一共三层,一层为复古音乐厅,二层为商务休闲厅,三层露台观景厅。大约是早晨的原因,载员一百多人的船上只有几十个同我一样的游客。海口湾是集码头海港、滨江路景观带、大海于一体的沿海城市景观。海口市附近海域处在南海区域,海洋深度高,海水虽然比不得三亚那样湛蓝,至少也是蔚蓝色的水质,天空更是那种深蓝色的宝石蓝,看上去辽阔高远,令人心旷神怡。

船在海面上匀速前进,站在三层的观景台上吹着海风观海望景,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岸边是婀娜挺拔的椰林,那些熟悉的景观如海岸、沙滩、万绿园、世纪大桥等一一掠过。蔚蓝海水在海口湾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圈。海口的城市轮毂体现出了海滨之城的壮美。蓝天、大海、椰林交汇而成的蓝绿就是海口的底色,这就是海口的本色。

船上的工作人员说,海口的市区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因为靠近大海的缘故,相对湿润的气候很适合出海游玩。近5公里的海口湾也叫海口畅通工程,这片风光带串联起滨海大道上的万绿园、钟楼、骑楼老街、世纪公园、关圣庙等景点和公共设施,其中的“三大景”——世纪大桥、万绿园、南渡江是海口湾的精髓。夜游海口湾才是真正的海滨旅行。当然,白天自有不同的风景,只要用心体会,放松心态,眼前所见皆美好。

游船的线路大体就是秀英港---西海岸—世纪大桥—万绿园—美源码头—秀英港。下船的时候,码头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时间紧的情况下,单纯地看海口湾的风景,不妨去世纪大桥乘坐观光梯,在电梯里也可以一睹海口湾的全貌。这样绝对的省时省力。我深以为然。看来,对于一位游客来书,“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永远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据说海口湾恒大外滩中心一带已经成为最佳日落观赏点之一。我想象着傍晚沿海边漫步,沐浴着海风看那沐浴在晚霞中的世纪大桥、看滨海一带林立的高楼、看黄昏时分的无垠大海、目睹了一场日落后再去外滩酒吧一条街享用美味晚餐,之后去世纪公园音乐广场闲逛,看椰林下街头艺人的精彩表演…然而这美妙的幻想很快就被滨海大道钟楼传来的钟声打破了。下午六点的飞机怎么可能去实现这样的美梦呢?当务之急自然是去酒店附近的那家酒楼就餐!于是打出租车回到了酒店,点了一份椰子鸡火锅。将那些清香的鸡块蘸着用青檬调和的酱料尽情地入口。待到酒足饭饱之后,我赶紧回到酒店退房,拿上行李上车前往机场,结束了这场被雨季耽搁了的海南之旅。至于在恒大外滩中心看那落日熔金般的海口湾景色的梦想,还是留给下一趟海口之行吧。

海口,这滨海的处处椰林的蓝绿色调的城市,我一定还会再来,在海风中延续体验那些擦肩而过的美食,在蔚蓝的天空下凝视它的每一抹绿色,在秀丽细软的海滩上拥抱每一朵激荡的浪花…当然,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不会赶在雨季的时候飞越海峡。那就定在春节吧。这样或许能赶上钟楼或者五公祠的灯光秀呢!

再见海口!这蓝绿色调的城市!我们春节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