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无人机种地(如何使用无人机给不同田块作物定制“营养餐”?)

作物的生长受到光、温、土壤、水分、肥等多因素影响,其中对于大田作物,光、温、土壤在某一区域都是较为稳定的,要想让作物长好,肥水运筹是关键。化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投入,适量施用化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但如果不合理施用,不仅会造成减产,还会对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早在2014年我国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531.9 kg,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因此,近些年国家开始组织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就是需要针对作物需肥特性和土壤本身的肥料为作物定制“营养餐”。那么该如何为作物定制营养餐呢?

首先我们要去准确获取作物长势情况,了解作物是否“饥饿”。为了更高效快捷且准确获取大面积范围作物长势情况,科学家们发现作物在可见光部分(被叶绿素吸收)有较强的吸收峰,近红外波段(受叶片内部构造影响)有强烈的反射率,形成突峰。

由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作物营养状况及光合作用等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这些敏感波段及其组合形成植被指数,可以反演作物生长信息。现在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我们可以通过无人机搭载各种传感器快速高效获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叶层氮含量等植被遥感参数,能很快了解作物长势。

植被光谱特征曲线

在获取作物长势后,就能知道作物目前的“饥饿”状态,但我们并不知道作物还需要吃多少才能饱。就像人在青壮年时饭量大需要多吃一点,老了以后食量会减小一样。作物在每个生育阶段所需的养分也不一样。吃多了容易“肥胖”造成健康问题,吃少了又容易营养不良。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的土壤能给予作物多少养分,二是作物总共需要多少养分。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测土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需要科学家们通过多年多个地点的试验,去探索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作物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需要多少养分。获取到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定制化的“营养餐”(施肥处方图)制作出来了。

施肥处方图:为不同田块定制的“营养餐”(图片来源: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最后一步是把“营养餐”喂到作物“嘴”里,即根据施肥处方图在施肥的时候进行变量作业。早些年实施的时候,需要结合处方图人为调整每块田块大致的施肥量,而近些年,科学家通过努力已经研发出了可以变量作业的无人机、拖拉机,只需要把提前定制的“营养餐谱”输入机器就可以根据这个实现变量作业,从而达到全流程自动化的精确作业。

利用无人机进行作物长势监测和变量作业(图片来源:大疆创新官网)

近些年,通过农业遥感和智能决策技术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在精准判别作物生长发育进程、营养元素丰缺等动态的基础上,使用专家系统和作物模型对肥料使用管理精度,我国的化肥使用量显著减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另外,精细化、变量化的管理作业,切实解决了农民在原来生产时让作物吃“大锅饭”的过程中由于地块肥力不均一导致的长势不一致,部分地块由于肥料过多而产生的贪青晚熟,不仅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而且还严重影响地块的统一收割和烘干增加种植成本等问题。

通过采用变量施肥(左)有效提高了作物抗倒伏能力且熟期一致(图片来源:江苏如皋某采用变量施肥农场)

撰稿人:康敏(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博士研究生)

审核人:刘兵(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